小提琴协奏曲《梁祝》60岁了

由合肥市委宣传部、小提合肥市文联主办的琴协第70期“大湖之约——艺术名家大讲堂”于5月23日下午在合肥大剧院举行。著名音乐家何占豪先生为观众主讲《梁祝》的奏曲创作背景与作品赏析。何占豪表示,梁祝音乐家在创作时要增加民族音乐的小提营养,写出来的琴协东西会更加接地气,受百姓喜欢。奏曲
为什么会写《梁祝》?梁祝
今年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60岁生日。1958年,小提何占豪率“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与陈钢联袂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琴协1959年5月27日,奏曲作品首演于上海,梁祝一炮而红。小提《梁祝》吸收中国传统戏曲精华,琴协辅以西方音乐作曲技巧,奏曲曲调凄美婉转,以情动人,是中国传统乐曲与西方器乐完美结合的典范。
“为什么会写《梁祝》?”面对记者的提问,何占豪表示,这是60年来别人问他最多的问题,“我们当年没想到会这么红。我们当时很年轻,就是学生,不是什么音乐家,就是接到了国庆献礼的任务,领导和老师的指导和把关非常重要。”
何占豪回顾说,在《梁祝》协奏曲问世之前,他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同学们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已经开始了西洋乐器民族化的探索,同学们经常去乡下给农民演奏。
有一次基层演出,只剩下一位老妈妈,“上学时,老师让我们牢记,你们拉小提琴要让农民、工人听得懂。小提琴要为人民服务,必须民族化。所以能创作出《梁祝》,我要感谢农民朋友,是农民教我写的《梁祝》。”何占豪说,创造好的音乐,必须走进农村、工厂,要去了解他们喜欢什么样的音乐。
音乐创作要更接地气
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何占豪始终在民族音乐之路上摸索。在他看来,“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的路子非常重要,“学习外国先进的经验,失去了民族音乐的语言和风格,老百姓就不会喜欢。但守着民族音乐,不学习先进的音乐理论和技术,艺术提高就不会那么快。”
何占豪被称为多功能的作曲家,他直言,写了《梁祝》后,戏曲界、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都来找他创作,“我觉得中国音乐家,都应该会,不能分你是民族,我是西洋。”
“有的人只懂西洋管弦乐但不懂戏曲,不懂中国民族音乐的语言,那他创作的作品不是不好,但会比较难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他讲的音乐语言可能老百姓不是很懂。要让老百姓喜欢我们的音乐,首先我们要向百姓学习,学习他们创作的民歌,其实很多音乐都是老百姓唱出来的。《二泉映月》的阿炳也不是音乐学院出来的,我也是业余作曲。”何占豪告诉记者。
谈到当下的音乐创作,他建议,现在的青年作曲家创作时应该更接地气,多学习一些民族音乐、民歌和地方戏曲,增加民族音乐的营养,写出来的东西会更加接地气,受百姓喜欢。
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周洪/文高勇/图通讯员李中蒙夏绿水
- ·挠腋窝与腰痒痒肉,探索网络视频与剧情的乐趣
- ·“安徽好人”孔强:“90后”无偿献血荣获双“国奖”
- ·毛永平:生命大于一切
- ·轮椅上的“爱心锁匠”
- ·失忆的劳拉星克莱尔,探索与重温的旅程
- ·董翠芳:爱心老板娘“不务正业”做善事
- ·陈伟:用爱汇聚一束光,照亮孩子人生路
- ·董翠芳:爱心老板娘“不务正业”做善事
- ·我爱g52.gapp
- ·丁玲芳:做好矛盾“解铃人” 巧解群众“千千结”
- ·张四新:无偿献血让生命更有意义
- ·村民徐甘重勇救落水儿童
- ·为国争光大战乌克兰——网络视频与剧情信息一览
- ·梅素萍:见义勇为显担当平凡岗位绽芳华
- ·陈结中:大爱教师“跑”来400多万捐助
- ·孙承秀:30年捐资助学 托举百余孩童“上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