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办出有自己特色的摄影周
2019包河国际摄影周“摄影在地性”研讨会10月25日下午在合柴·1972会客厅举行,办出中国摄影界专家、有自国内知名策展人、己特学者、色的摄影艺术家等数十位嘉宾出席会议,办出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摄影周专业化、有自国际化、己特多元化的色的摄影道路,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办出真知灼见。
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教授、有自博士生导师盛希贵主持。己特
摄影周体现了多样性的色的摄影特点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线云强率先发言。他认为,办出作为一个年轻的有自摄影活动,包河国际摄影周已经展露出勃勃生机,己特无论是摄影作品、还是展览组成充分体现了多样性的特点。作品本身接地气,艺术水准很高,特别是在致敬老摄影师、推出新锐摄影人才方面成绩斐然。希望包河国际摄影周能够继续发挥梳理安徽摄影历史之社会责任,坚定自己的办展理念,展示和推出更多优质摄影作品,并推动本土影像的产业化。
立足本土、追求精品,保持创新
包河国际摄影周艺委会主席、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主任刘宇表示,每个地方的文化活动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包河国际摄影周在结合本土特色这方面尤其值得称赞。比如致敬展,去年推出安徽本土著名老摄影师卢施福、董青、马昭运、袁廉民、陈谋荃的作品,让整个安徽摄影界为之振奋。今年又推出了陆仁生、张崇岫、厉福昆和汪扬等老一辈摄影佳作,这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此外,摄影周还积极推出本土摄影新一辈,如去年的陈杰、汪强等,今年的张雷等。刘宇指出,摄影周今后发展可不必拘泥形式,避免走入贪大求全的误区,立足本土、追求精品,保持创新。
“二年级”的摄影周品质有提升
《中国摄影报》社社长、包河国际摄影周评委会主任赵迎新认为,与首届相比,“二年级”的包河国际摄影周无论是艺术水平、还是风格特点,抑或内容选材等,均体现了多样性。特别是今年将合柴·1972这座城市中心的文创要地作为展场之一,本身就是摄影周品质提升的一个重要举措。在致敬展单元,能够梳理出安徽本土重量级老摄影家的经典佳作,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摄影周健康稳定快速发展。此外,赵迎新还提出,希望今后摄影周能在中国当代摄影师中进一步开发,以展现他们的创作水准。
坚持展览的多样性
提升作品的国际性
主持人盛希贵教授指出,包河国际摄影周的可持续性和创新意识密切相关,要想从国内众多摄影大展中脱颖而出,必须走出属于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首先做好致敬展单元,坚持安徽本土特色,结合当年重大主题,让致敬展成为包河国际摄影周的响亮品牌;在办展规模上,坚持自己的发展方向,走“小而精”的路线;坚持展览的多样性、提升作品的国际性,让“在地性”与“开放性”相结合,注重向受众展出体现国家水准的摄影佳作。
作为策展人代表、《大国小家》策展人之一的国内摄影师陈黎明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包河国际摄影周的硬件设施已超过了国内很多举办大展的其他城市。曾经从事视觉设计的陈黎明认为,年轻的包河国际摄影周今后可以多多走出去,借鉴国内办展先发城市成功经验,比如加强在导影标识体系的建设等。
安徽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刘小兵、包河国际摄影周艺术总监罗杰、安徽省企业家摄影协会秘书长王兴亮也分别从摄影周专业化操作、展览主题创新、市场化运作等方面建言献策。本报记者王峰/文李刚/图
相关文章: